广西农业科学院种质库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20-03-03 14:30:00
  • 浏览(18609)
  • 收藏
浏览字号:

广西农业科学院种质库于1979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建造,1981年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是我国第一座成功投入使用的种质库。该种质库包括中、长期2个库,采用固定种子架存放种子。中期库库温为-1℃±2℃、相对湿度为30%±7%,容积300立方米,可贮存种子10万份(250克/份),安全保存种子20~26年;长期库库温为-10℃±2℃、相对湿度为30%±7%,容积92立方米,可贮存种子5万份(100克/份),安全保存种子30年以上。该种质库运行了29年,安全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亲本材料6.7万份及大量区域试验种子,成为国内运行时间最长、种子保存效果最好的种质库,为农业科研育种事业提供了健康的种子,在我院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共培育出了3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

2007年,在广西财政的支助下,我院建成了一座新种质库,采用密集移动种子架和固定种子架存放种子。新 种质库包括中、长期2个库,其中,中期库库温为-1℃±2℃、相对湿度为32%±3%,容积380立方米,可贮存种子8.3万份(500克/份),安全保存种子20~26年;长期库库温为-10℃±2℃、相对湿度为32%±3%,容积196立方米,可贮存种子10.1万份(250克/份),可安全保存种子30年以上。新种质库于2008年1月接替老种质库投入使用,至今一直运行良好。该库现保存有水稻、玉米、花生、大豆、食用豆、麻类、西甜瓜、蔬菜、高粱、小米、薏苡、芝麻、烟草、绿肥、牧草、林木等作物种质资源、亲本材料7.8万份及大量区域试验种子,其中种质资源6万份,亲本材料1.8万份。新种质库的顺利建成及投入使用,有利于种质资源长期安全保存及利用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亲本材料和区域试验种子的安全存放需要、促进农作物新品种的快速产出,2012年5月我院将老种质库2号库改造成一中短期种质库,库温为4℃±2℃、相对湿度为40%±5%,容积92立方米,可贮存种子1.5万千克,可安全保存种子5~10年;2017年2月将老种质库1号库改造成一短期种质库,库温为8℃±2℃、相对湿度为50%±5%,容积300立方米,可贮存种子5万千克,可安全保存种子3~5年。

广西农业科学院种质库是广西唯一的种质资源保存专业科研机构,贮藏有丰富多样的作物种质资源,具有人才、技术、资源三大优势。目前该库在职职工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科技人员2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2人,硕士3人,技师和高级技术工人各2人。主要任务是管理、保存、接收分发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作物种质资源低温安全保存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发展确保种质低温安全保存的预警、监测及更新等技术,维护种质库设施设备正常运行,保证种质资源安全贮藏,向农业科研育种事业提供健康的种子。“七五”至“十二五”期间,该库相继承担了双“15”干燥箱机械性能研究、薏苡种子发芽方法研究和高粱、食用豆优异种质的繁种评价与利用研究、库存种质安全保存关键技术、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及共享、种质库及冷库除霜技术、种质库安全及节能管理、新型种质库安全节能运行的关键技术研究等18个项目的研究,其中主持完成的“提高野生稻种子发芽方法研究”项目获1989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完成的“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新技术”项目获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完成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本底多样性和技术指标体系及应用”项目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冷库高效电热除霜装置及使用方法”国家发明专利项目连续获得第一届、第二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项目银奖;创建了二条中、长期种质库制冷除湿设备设计选型公式以及种质库安全管理、节能管理两个理论体系,提出了新型种质库安全节能运行的一套关键技术,设计了冷库高效电热除霜装置、冷库水冲霜及冲霜水与霜化水再利用装置、种质库热氟冲霜装置三项新产品,获得二项国家发明专利及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刊物30篇;在作物种质资源低温保存技术、野外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繁种入库、商业种子冷藏技术、破除种子休眠方法、种子质量检验技术、种质库建造技术、种质库制冷除湿设备设计选型及管理维护、种质库安全及节能管理、新型种质库安全节能运行的关键技术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