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甘蔗高效节本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 发布单位:甘蔗研究所
  • 2023-04-05 15:35:09
  • 浏览(5125)
  • 收藏
浏览字号:

upfile获奖单位/完成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任务来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合同编号:2007BAD30B03)、广西科技攻关计划(合同编号:桂科攻0782004-3、桂科攻0895003-2-2、桂科攻0992021-2)

获奖人/完成人员李杨瑞、朱秋珍、杨丽涛、史长兴、谭宏伟、陈赶林、王维赞、李志刚、于永浩、陈超君、韦广泼、李松、曾涛、何为中、杨柳、蒋柱辉、唐其展、邢永秀、宋修鹏、刘昔辉、刘晓燕、梁强、李长宁

起止年限:198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编号:KJ2017-D2-047-01、FCG-2016-2-087-01D、2014-J-2-001-01、2011-1-2-D01

授奖年度、获奖名称及等级:2017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014-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1年度广西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针对广西乃至我国甘蔗生产中长期存在干旱严重、单产低、糖分低、效益差等问题,为了促进蔗糖生产向高效节本方向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全面提高蔗糖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效益,国家科技部和广西科技厅于 2007 年分别下达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广西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旱地甘蔗高效节本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主要通过研究与示范推广现代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了糖料蔗生产整体科技水平,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发展后劲,提高蔗糖业的综合效益,促进我国蔗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07-2010 年项目实施期间,在优良品种的支持下,通过组装经多年研发并应用成熟的的蔗田机械深耕深松、蔗叶还田、节水灌溉(喷灌和滴灌)、酒精发酵液定量还田、智能化施肥、地膜覆盖、健康种苗、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化学调控以及近年引进开发的机械收获等 10 大现代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丘陵旱坡地甘蔗优良品种高产高糖高效节本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 11 个,核心示范区应用面积 4 年共 11.2431 万亩,累计辐射带动 1334.19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总产值达 37348.87 万元,吨蔗节本 43.59%,辐射区总产值共计2246429.73 万元,吨蔗节本 25.65%。

项目完成后,2011-2013 年广西农垦系统 9 个农场全面普及应用该项成果,三年累计推广 330 万亩,按平均亩增产 0.5 吨,平均蔗糖分 14.5%计,三年累计总增产甘蔗 165 万吨,总增糖量 21.29 万吨;新增总产值 195654.75 万元,新增利润 187137.45 万元,新增利税 8517.30 万元。本项目起到了很好的科技支撑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了高产高糖高效节本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2011-2013 年全区累计推广机械深耕深松技术面积 1719.7 万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面积 1234.3 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 1110.6 万亩,蔗叶还田技术面积 1216.4 万亩,酒精发酵液还田技术面积 62.7 万亩。

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制定并出版了旱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节本栽培技术规程,发表论文 106 篇,其中在国际重要专业刊物发表 17 篇,正式出版的国际会议论文集全文发表56 篇,国内核心刊物发表 33 篇;出版专著 5 部。培训技术人员 550 人次,农民技术员 5135人次,蔗管员及蔗农 65399 人次。

通过项目实施,加快了示范区和辐射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甘蔗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甘蔗生产成本,并较好地保护了蔗区生态环境,提高了甘蔗糖业的生产效益,使广西在连年严重旱、冻灾害以及连续两年在榨季期间长期低温阴雨缺少阳光的不利天气条件下持续保持稳产高糖,甘蔗及产糖量均占全国总产60%以上,持续居全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