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坚持“四个面向” 勇做农科创新排头兵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22-10-14 08:58:38
  • 浏览(7839)
  • 收藏
浏览字号:

坚持“四个面向” 勇做农科创新排头兵

——广西农科院以创新之笔书写科技强农新华章

广西日报2022-10-14 ■ 李新雄 关妮纳

        全球瞩目的杂交稻优质化育种,广西农科院在全国一路领先,该院选育的软米型优质杂交稻万太优美占推动华南超级稻品种优质化升级换代,近日通过农业农村部超级稻认证;桂育11号、桂香18号分别获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组金奖,树立了广西水稻品种优质米新标杆。“桂字号”新品种独领风骚:桂糖42号连续2年保持全国糖料蔗压榨量、种植面积双第一,桂蕉9号香蕉良种成为支撑广西香蕉产业二次升级的重大品种,桂单系列玉米打破洋品牌的垄断,桂七芒成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网红芒果,桂热1号坚果成为广西推广面积最大的坚果品种……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农科院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要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勇做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排头兵,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全国一流省级农科院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加快推动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之笔书写科技强农、科技兴农、科技惠农华章。

图表1.jpg图表2.jpg

1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强农奏响时代强音

        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奋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攀农业科技高峰,是广西农科院的一贯追求。

        广西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介绍,作为全区农业科研的主力军、“三农”工作的重要智库,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农科院持之以恒聚焦主责主业,迎难而上,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力,是广西农科院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头戏。近年来,该院在学科、平台、人才队伍、科研项目建设上精准发力,科技强农奏响时代强音。 

        学科建设量质齐升,学科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拥有科研创新团队169个。与此同时,对标对表一流强院建设目标,该院35个学科启动全国一流学科建设。作物育种、植物保护等传统优势学科大放异彩,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技术等新兴学科快速发展。

        科研平台刷新纪录。广西农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2020年五年一评的全国综合评估中荣获优秀等级;农业农村部华南果蔬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等3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获批认定;国家农业环境南宁观测实验站等3个“千万级”科研平台闪亮登场;该院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从2012年的35个,增至目前的123个,自主创新的底气更充足基础更稳。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广西农科院吹响人才集结号,首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启动实施人才建设“五个一”行动,先后两次面向海内外招聘引进国际知名学科带头人4人,聘请院士顾问10人,柔性引进国家级客座研究员(教授)50多位,人才建设一路欢歌。目前,该院18人次获国家级专家荣誉称号,67人次获省部级专家称号,高级职称人员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占比达49.8%,为科技强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成果产出再创佳绩。十年来,科研立项数、科研经费数和成果登记数不断实现突破,成果获奖等次、获奖数量、获奖层面大幅提升。科研项目上,新增各级科研项目616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额和项目数稳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自治区科技计划和基金项目1108项,项目数在全区科研单位领先。成果奖励上,累计获科技奖励634项次,是该院历史以来获奖数量最多的阶段。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项目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是广西目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的唯一单位。牵头获广西科学技术奖特别贡献奖3项,占这十年来广西授予涉农类特别贡献奖的3/4。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打赢种业翻身仗,广西农科院立足特色,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蹚出一条优良品种选育新路子。十年来,通过审定农作物品种462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164个,国际登录品种126个;成果登记989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26项、实用新型专利1597项、软件著作权1231项,获授权植物新品种权161个,登记数和获专利数在全区科研院所中排名第一。

2 立足一流强院建设 科技兴农驶上快车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了努力打造广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策源地和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西农科院立足一流强院建设,科技兴农驶上快车道。

       建设一流强院是历代农科人为之奋斗的梦想。追梦路上,该院群策群力,孜孜以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2018年,一流强院建设首次在自治区党委文件中进行部署,上升到自治区层面整体推进;2020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自治区农科院建设全国一流省级强院的意见》。两次高位部署翻开了一流强院建设的新篇章。

        如何给一流强院建设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广西农科院破除体制机制藩篱,改革向纵深处破冰。

        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走在全区前列,出台了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给科技人员松绑减负,让科技机制活起来,科技成果转起来,科研热情高涨起来。

        职称改革实现重大突破。2020年起,广西农科院自主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人才评价新机制探索阔步向前,开展自主岗位设置试点改革,调整优化岗位设置比例,破解了长期困扰科研人员“评而未聘”的老大难问题。

        区市县三级农科院所改革全国瞩目。2014年,广西农科院牵头实施区市县农科院所三级联动改革,在全区构建起农业科技创新“一盘棋”新格局,形成了“省级科研单位+企业+11家地市级农科院分院+58个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的农业科研推广新体系,构建了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广西模式”。2021年,三级联动改革入选科技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为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广西农科院聚焦广西“10+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针对制约我区农业科技提升的“十大短板”,出台《广西农业科学院十大科技行动方案》。该院以科技先锋队“强农富民”“六个一”行动为抓手,通过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百项农业重大成果培育行动、科技引领“百镇千村”示范行动、科技助力“强百企、壮千社”旺产业行动、“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行动,大幅提升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在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树起了品牌。

3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科技惠农跑出加速度

        全国种植的香蕉,每3株就有2株是广西农科院的良种;广西农科院葡萄一年两熟技术,改写了我国南方不适宜种植葡萄的历史,广西葡萄一跃成为广西水果第三大产业……十年来,广西农科院保持胸怀大局、造福人民、服务“三农”的战略定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转化到人民的餐桌上、菜篮里、农民的钱袋里,科技惠农跑出加速度。

        十年来,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广西农科院派出1000多名科技人员担任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服务指导贫困地区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东兰模式”等产业扶贫模式和典型经验,荣获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同时,该院总结形成了“科技+专家+合作社”专家带动模式、“科技+平台+基地”平台带动模式、“科技+企业+农户”企业带动模式、“科技+党支部+农户”党建带动模式、“第一书记”带动模式等5种模式和60个具体案例,出版《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扶贫典型案例汇编》,获得自治区高度肯定。

        十年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广西农科院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1500多个(项),面积超3.1亿亩;建立示范基地1100多个,面积超400万亩;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0多家,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超500亿元。服务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326个、农业科技园区82个。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210个,其中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葡萄)等30个示范村镇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称号、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等5个镇获得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称号、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觉山村等8个村获得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称号。


挂网.jpg

原文链接:https://bookingmaster.gxrb.com.cn/front/2022/2022parper/gxrb/index.html?name=gxrb&date=2022-10-14&code=016&xuha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