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绿肥沃灵川 生态美田园
  • 发布单位:水稻研究所
  • 2020-03-16 17:22:25
  • 浏览(5777)
  • 收藏
浏览字号:
绿肥沃灵川 生态美田园
                                        农民日报安徽新闻 2020-03-16 12:49
 
 

        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三月,春风拂面,正值春耕生产期,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成片的紫云英、光叶苕子、油菜等绿肥作物竞相绽放绚丽的花朵,争奇斗艳,为疫情笼罩下的乡村注入了勃勃生机。

        灵川县是广西传统绿肥种植区,有着悠久的栽培利用史。清乾隆年间始有“芸苔富油质,入土种之肥田”的记载。当前,国家积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而种植与利用绿肥,有利于促进耕地保持持续、健康的生产能力,契合“农村增绿”的战略构想。

        近年来,在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支持下,灵川县的绿肥种植面积稳步上升,2019年冬种绿肥面积达11.7万亩。与此同时,化肥施用增长量控制在0.3%以内,全县耕地质量等级逐步提高。

        清洁生产,绿肥优先。在农业绿色发展的背景下,灵川县将绿肥与有机稻米、生态旅游、优质蜂蜜、时令蔬菜等产业相融合,探索发展“绿肥+”产业,在绿肥的多元化利用途径上走出绿肥特色、广西优势。

        “绿肥+”有机稻米

        位于潭下镇薛家村的桂林兆丰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该基地成立初期通过种植紫云英提升肥力,但在紫云英高产栽培、田间管理等方面技术不到位,紫云英鲜草产量低。2017年以来,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及有关岗位成员联合灵川县农业农村局,指导该公司采用免耕稻底套播紫云英和紫云英机播等技术,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采用机械开沟防渍害技术,提高了紫云英的成苗率;采用稻草-紫云英协同利用技术,提高了紫云英的鲜草产量。2020年3月5日,通过实地测产,紫云英鲜草产量亩产达2068公斤。当前,该公司的800亩稻田紫云英形成了多彩的画卷,公司负责人唐毅说:“采用绿肥种植后,代替了部分商品有机肥,土壤肥力逐步提升,原来有机稻米亩产225公斤,现在亩产可达300公斤;生产的“山水谷”有机稻米价格约24元/公斤,相比普通大米价格提升了3-4倍,每亩节肥增效约2000元”。灵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阳永忠说:“近年来,由于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匮乏,影响了绿肥的生产发展,作为农业主管部门,通过培育新型绿肥种植主体,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主打“绿色牌”、“生态牌”、“健康牌”,绿肥的附加效益也日渐突出”。在“绿肥+”有机稻米产业发展上,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为该公司制定绿肥有机稻米产业链延伸方案,以实现绿肥和水稻的协同增值。

       “绿肥+”生态旅游。

       位于公平乡青狮潭库区的千亩野生紫云英,“疑是紫霞撒人间”。该区域原有数千亩梯田曾种过紫云英,水库建成贮存水后便被丢荒,但适应环境能力强的紫云英顽强地繁衍下来。每年三月,紫云英花开如摇曳的彩蝶,紫色花海与库区的蓝天碧水相接成迷人的画卷,库区修建了花海步道,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位于三街镇龙坪村1200亩绽放的油菜花形成了金黄的花海,2019年接待游客1.6万余人,该区域采用 “春早稻-秋红薯-冬绿肥”生态轮作模式,实现了土地用养结合,粮钱双收的目的。龙坪村村民全建军说:“这几年龙坪村大力发展绿肥油菜种植,使全村的土壤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种出来的水稻和红薯的产量品质有了提升,也带动了观光旅游,每年可增收1-2万元”。

        “绿肥+”优质蜂蜜

         绿肥花开,引来养蜂人。绿肥不打任何农药,为蜜蜂采蜜提供了保障;绿肥花期不同,延长了采蜜时间。一位养蜂人讲到:3月初采集油菜蜜,3月中旬采集紫云英蜜,3月底采集苕子蜜,春季的采蜜就不愁了。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利用岗位专家张晓冬说:“每亩绿肥可产优质蜂蜜15-20kg,每亩可增收700元以上”。

“绿肥+”时令蔬菜

         紫云英嫩梢、苕子芽尖、油菜花菜薹,均可菜用。在潭下镇薛家村,紫云英菜可采摘2次,亩产500公斤以上,紫云英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硒、钙、铁等多种矿物质,营养价值丰富、口感佳。灵川镇木马村的农田严重依赖上游青狮潭水库的水资源,多年来,收割水稻后,由于水库关闸,这片农田就进入冬闲状态。2019年,南宁综合试验站的专家为该区域引进抗旱耐寒的绿肥品种光叶苕子,再次将这片500亩的冬闲田“唤醒”,鲜草亩产达1870公斤,通过摘取苕子尖,每亩可采摘芽尖100公斤。木马村一位村民高兴的说:“这是该片农田继70年代绿肥高产后的又一次高产种植,绿肥种植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还提供了新鲜蔬菜”。

        2018年广西农业农村厅发布了《2018-2020年全区绿肥生产指导意见》,提出了以培肥地力和绿色增产为目标,以多能化应用和提升效益为切入点,以美丽乡村和美化田园为着力点,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为创新点,以新型经营主体和创新发展模式为落脚点的关键内容。据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数据统计,全区冬种绿肥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亩产鲜草量可达1500-3000公斤。在水稻产区,种植利用绿肥后水稻当季化肥减施20%-40%,稻田氮磷流失减少25%以上,土壤质量提升,水稻产量提高10%左右,稻米品质提升,实现了水稻生产的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在水果产区,种植利用绿肥后果园土壤有机质由0.6%-0.8%提升至1.1%-1.2%,柑橘、荔枝、芒果等果品品质明显提升,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同时每年可减少人工或机械除草费用100-250元/亩,实现了除草剂的零使用。

       “绿肥+”创新机制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的具体实践。下一步,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有关试验站及岗位,将充分发挥绿肥的生态服务功能,在丰富传统“绿肥+”清洁农业和创意农业模式的基础上,融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拓展新兴“绿肥+”品牌农业模式,继续为社会提供差异化的产品需求,不断丰富“绿肥+”内涵,逐步完善“站品融合”的“绿肥+”产业路径,将传统绿肥产业逐步打造成具有时代新意的新时代“绿肥+”产业,并在种植业减肥增效、藏粮于地、脱贫攻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践行“两山”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