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正文
广西日报:盘活农业科研“一盘棋” 挺起农村创新脊梁
  • 发布单位:院办公室
  • 2021-07-08 11:30:14
  • 浏览(3239)
  • 收藏
浏览字号:

——广西市县农科院所改革服务“三农”成就斐然

广西日报   2021-07-08          ■ 李新雄 关妮纳

    曾经,这样的现状让人颇感忧虑:基层农科院所基础差、队伍弱、项目少,作用发挥不充分,创新能力及水平低,甚至面临“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

    如今,这样的情景让壮乡儿女倍感欣慰:广西自2014年启动市县农科院所改革8年来,全区已建成11个广西农科院分院和58个广西特色作物试验站,构建自治区、市、县三级农科院所三级联动机制,市县基层农科院所生机焕发,人才队伍茁壮成长,科研工作量质齐升,服务“三农”成就斐然,为全区农村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0年9月30日,自治区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与自治区科技厅联合下达《关于做好2020年第三批改革典型经验(科技体制创新)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将“广西农业科学院三级联动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一盘棋’”作为改革典型。
永福罗汉果试验站专家组指导的罗汉果种植喜获丰收,种植户正将收获的罗汉果搬往批发市场销售。 广西农科院供图
在兴业果蔬试验站,广西农科院专家组成员手把手指导当地农技人员学习掌握阳光玫瑰葡萄栽培技术。 广西农科院供图

    1 基层农科院所生机勃发

    “市县农科院所改革,基层是最大的受益者。改革8年来我们的变化翻天覆地。”广西农科院桂林分院院长李家文说起广西市县农科院所改革赞不绝口。

    时光回到8年前,桂林农科所捉襟见肘的发展窘境可以概括为“三缺”:缺经费、缺人才、缺项目。

    缺经费。因为是差额拨款单位,部分员工的工资得单位自己解决。为此单位负责人经常一边搞科研业务一边还得为找“饭”吃而发愁。

    缺人才。一度被人笑称跟生产队没区别,科研人员只占30%,工勤人员高达70%。连续十几年才招到几个年轻大学生,但最后还是留不住。

    缺项目。单位科研业务一度停滞不前,曾有连续几年没有开展科研项目的纪录。偶尔开展业务工作,也是小打小闹的课题研究。

    而这一窘境不是个别现象,全区基层农科院所与桂林农科所面临的情况大同小异。

    如何破题?广西农科院对症下药,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市县农科院所改革之路。

    与设区市政府合作共建广西农科院分院是重头戏。广西农科院院长邓国富介绍,建设分院就是要做好“构建人才双向流动,区市县纵向联动、政产学研横向互动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这三篇大文章。2009年,广西农科院开始探索与柳州、桂林、河池等11个设区市政府成立分院共建领导小组,负责顶层指导,协调工作,以各设区市农科所为基础,共建广西农科院市级分院,分院原有隶属关系、管理体制、经费列支渠道不变,接受广西农科院业务指导,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与成果的示范推广,互派人员挂职锻炼。

    2014年,广西农科院分院建设工作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肯定,同年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和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将分院建设的成果拓展到县级农科所。由广西农科院选派精干科研人员组建专家组定期深入基层,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发展需要,与试验站团队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为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在基层科研单位建试验站的科研推广组织形式,既解决广西农科院在基层没有“腿”,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难以延伸到基层的问题,同时也解决基层农科院所“网破、线断、人散”的困境。

    精准施策焕发了设区市农科所蓬勃生机。桂林农科所原来是默默无闻、业务停滞的一个副处级单位,建设分院后,区市联动盘活了资源,科研工作风生水起。2019年,在桂林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整合了其他2个副处级单位,成立了桂林农科中心(正处级单位)。“以前我们基础差、底子薄,很难申请到自治区和国家的科研项目。市县农科院所改革后,在广西农科院的鼎力支持下,2014年以来我们院累计在研项目28个,获得3个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结束了近十年未承担自治区科技项目的历史。”河池分院院长韦贵剑介绍。

    同时,有效解决了部分县级农科所空心运转的问题。试验站建设前,全区55个县级农科所有35个农科所没有正常开展业务。试验站建设以来,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和大力支持试验站建设,灵山、融安、横县等7个农科所由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的工资得到了保障。目前全区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县级农科所为全额拨款单位共46个,占全区县级农科所总数的83.6%,占全区试验站总数的79.3%,有力保障了全区大部分县级农科所正常业务的开展。

    2 人才队伍茁壮成长

    “放弃在广州市工作的机会回来建设家乡,我看中的是百色农科院拥有六个国家级农业创新平台这一‘金字招牌’,这里的平台适合我们做科研。”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农媛坦称改革后的基层农科院所大有可为,适合年轻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

    在农媛眼里颇有吸引力的百色农科院,在8年前曾遭遇过一年之内流失30多位业务骨干的打击。广西市县农科院所改革及时挽救了陷于困境的百色农科院,从分院建设再到引育人才,如今百色分院建成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人才队伍建设驶上快车道。与百色分院一样通过市县农科院所改革壮大人才队伍的基层农科院所还有很多。

    广西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处长车江旅跟笔者分享了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通过分院和试验站建设,市县农科院所科技人员队伍建设风生水起,11个分院累计新增专业技术人员221名,县级农科所新增专业技术人员42名。其中博白水稻试验站招聘专业技术人员11人,八步马蹄试验站新进科研人员4名。基层科技人员有106人取得职称晋升,其中晋升高级职称28人,晋升中级职称78人,中、高级职称人才比试验站改革前增加近1倍,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专家。例如,玉林分院高水平人才集聚跑出加速度,分院建设以来有7人晋升为高级职称,1人获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和玉林市杰出人才,1人获评为广西“十百千”人才,2人获广西青年科技奖。

    灵川县桃产业稳定发展促进了广西桃学科的诞生和成长。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桃课题组成员从1人增加到6人。2016年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桂林综合试验站,灵川县也成为国家桃产业体系示范县,专家团队学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在横县,不少农民亲切地把鲜食玉米试验站称为“农民大学”。该试验站已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的实训基地,惠泽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致富能人。笔者走访获悉,建站以来,全区试验站共开展了2647次农业科技培训、观摩会,组织参加人数达17.7万人次,指导农户、专业合作社等示范点11431个,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致富能人2367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3 科研工作量质齐升

    近年来,广西市县农科院所科研工作量质齐升,有力支撑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稳中向好。

    市县农科院所改革以来,广西建立种质资源圃23个,收集保护了一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选育作物新品种(品系)109个,引进推广848个新品种,推广面积累计44.0万亩,引进或研发新技术864项,推广应用面积189.1万亩,产生经济效益共计516577.4万元。兴宾甘蔗试验站通过建立甘蔗良种良繁基地,生产桂糖系列甘蔗良种,辐射带动周边蔗区,桂糖42号累计种植面积75.9万亩,桂糖46号累计种植面积26.7万亩,与建站前相比,广西自主知识产权甘蔗品种的种植面积占比从不到1%跃升至85%以上。2020年桂糖系列品种种植面积522.3万亩,占全区种植总面积的44.5%,同比增加76.0万亩,其中桂糖42号种植面积400.5万亩,占全区种植总面积的34.1%,同比增加70.9万亩,连续两年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单一甘蔗品种。

    田东芒果、兴安葡萄、东兰墨米、大新龙眼等一批特色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兴安葡萄试验站、北海西甜瓜试验站、恭城柿试验站、陆川橘红试验站等协助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开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水果出口基地等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融安金柑2019年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荣获2019年中国最有价值的20大水果区域公共品牌;横县甜玉米试验站联合企业打造“桂利农”“玉乡甜”“金牌帆船”等一批质量过硬的农业品牌,带动横县甜玉米种植面积超25万亩,规模稳居中国西南第一,并逐渐走上从“称斤卖、成吨卖”到“论个卖”的提质增效之路……

原文链接:http://gxrb.gxrb.com.cn/html/2021-07/08/content_1779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