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橄榄技术创新,引领产业提质增效 ——记2022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橄榄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 发布单位: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 2023-11-02 09:17:25
  • 浏览(2509)
  • 收藏
浏览字号:

聚焦橄榄技术创新,引领产业提质增效

——记2022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橄榄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从2023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广西农业科学院南亚所牵头完成的“橄榄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成果荣获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橄榄是我国传统特色果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橄榄产品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橄榄生产一直处于松散无序、自然发展的阶段,产品单一,生产效益低,无法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主要原因是:种质资源利用率低,欠缺优良品种支撑产业发展;栽培技术体系缺乏,种植产量、质量无法保证;加工技术落后,优质、高档次多样化产品少。

项目组针对以上问题,围绕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品种选育、栽培关键技术、多样化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历时17年技术攻关,取得了创新性技术成果。

 解析基因编码规律 选育橄榄优质品种

针对国内橄榄种质资源保护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项目组分别在广西、福建建立农业部、地方橄榄种质资源圃各1个,累计收集保存橄榄科橄榄属种质资源342份,涵盖我国绝大部分橄榄地方品种和重要遗传材料,数量居全国首位,为橄榄资源保护的完整性、 多样性及资源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利用ISSR和RAPD分子标记揭示了我国橄榄主要分布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地域性差异并构建了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种质库,同时阐释了橄榄种质资源叶绿体基因组编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橄榄种质资源遗传背景和分子特征提供参考。完成对所收集保存的185份资源的系统研究和评价,获得了鉴定数据21100个;应用137Cs-γ射线、杂交及分子辅助育种等多种手段创制优异种质38份,为培育新品种提供优异亲本材料。

针对国内乌榄以实生树(或农家种)为主,优良品种缺乏的问题,选育出国内首个乌榄新品种‘桂榄1号’(桂登果2011002号),综合表现早结、丰产、优质,填补了乌榄品种空白。针对橄榄以加工为主,用途单一,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选育出国内首个鲜食橄榄新品种‘福榄1号’(闽认果2012013),综合表现早结、丰产、优质,突破了我国橄榄鲜食品种零认定的局面。项目选育的新品种已在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广泛推广种植4.87万亩。

岑溪市桂榄1号种植基地_副本.jpg

        岑溪市“桂榄1号”种植基地

       图片1_副本.png

        乌榄新品种“桂榄1号”

      图片2_副本.png

          鲜食橄榄新品种“福榄1号”

创新产业关键技术,建立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研发制定橄榄“嫁接育苗”、“栽培技术”等技术标准,突破橄榄“驳枝育苗”“裸根苗移栽”“矮化密植”等关键技术,建立 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解决了橄榄育苗周期长、移栽成活率不高及投产迟、产量低等产业难题。为橄榄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生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开发多元化产品,引领中国橄榄消费新风潮

突破橄榄果汁沉淀与褐变抑制技术,解决了果汁涩味重、易沉淀和褐变等问题。开发多元化产品12个,建立生产线9条,解决了产品单一、附加值低、智能化生产程度不高等问题。打造“珠乡”“大世界”等国内橄榄知名品牌,有力促进了橄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

图片3_副本.png

项目组17年来的躬耕,涉及全产业链,成果转化率高,市场竞争力强,前景广阔,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在我国适宜区都得到广泛应用推广,解决了橄榄品种选育、栽培和产品研发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项目通过建立标准化高效试验示范基地,向全国推广面积达到4.87万亩,开展34期培训,累计3258人次,有力推动了我国橄榄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团队简介:

名特优水果研究中心现有科研人员24名,其中高级职称12名,主要开展名特优水果种质资源保存及创新利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产品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现收集保存种质1000多份,通过国家审定品种1个,广西品种认定/登记品种4个。先后荣获各级科技成果奖项1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9件,发布标准13项,表科技论文98篇,出版专著4部。

DSC00461 (2)_副本.jpg

               南亚所  韦哲君供稿/供图

一审一校:郑树芳

二审二校:覃振师

三审三校:陈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