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农科院科技特派团通过推广黄瓜嫁接苗技术及优化土地轮作模式,为定安县渭密村濒临萎缩的“渭密春黄瓜”产业注入新活力,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看病开方:品种退化致产业危机,科技特派团“开良方”
“渭密春黄瓜”是当地特色蔬菜品种,曾凭借脆嫩口感获“绿色食品”认证,种植面积一度超千亩。然而,因长期自留种子导致品种退化、抗病性减弱,叠加霜霉病、根腐病等病虫害频发,亩产从2011年巅峰期的3-4吨骤降至1.5-2吨,商品瓜率下降,农民种植信心受挫。
2022年起,国家、区、市、县四级科技特派团专家深入渭密村调研,提出“良种+良法”综合解决方案。以周生茂博士带队的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技术团队率先行动,经过筛选28种砧木进行亲和性嫁接试验,最终于2023年12月培育出5万余株抗病性强、口感清脆的黄瓜嫁接苗,免费分发给合作社试种。
图为周生茂博士(左三)在田间培训嫁接苗种植技术要点(曾露莹 摄)
成效影响:嫁接苗成效显著,抗病增产保品质
“经过一年的试种,我们发现嫁接苗长势和结实性远超本地实生苗,口感却一点没变,产量大大提高,瓜肉结实易贮运,商品货架期延长,深受市场经销商的喜爱!”参与试种的农户表示。科技特派团介绍,传统自留种子易携带病毒,导致植株早衰;而嫁接苗通过砧木与接穗的科学搭配,显著提升抗逆性,从源头阻断土传病害。目前,扩种面积达120亩,预计可带动周边一千亩老产区升级种植技术。
图为专家向瓜农介绍嫁接苗(曾露莹 摄)
配套措施:推广水旱轮作,破解连作障碍
除推广良种,专家团队强调“土地轮作”是关键配套措施。渭密村虽尝试水旱轮作,但因部分地块轮作不彻底,致病菌仍残存土壤。科技特派团建议全村统一实施“种瓜—种稻—休耕”循环模式,通过生态干预切断病虫害传播链。
“水旱轮作不仅能减少农药使用,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升瓜菜品质。”专家指出,该模式已在试点地块取得成效,病害发生率下降超30%,每亩综合成本降低15%,为规模化推广奠定基础。
图为渭密村瓜农正在领取黄瓜嫁接苗(曾露莹 摄)
未来展望:打造绿色品牌,推动产业升级
目前,国家、区、市、县四级科技特派员团队正联合渭密村制定绿色生产技术标准,计划申请地理标志认证,并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路。县特色作物试验站技术员周茂荣表示,将以“嫁接苗+轮作”为核心,3年内实现千亩黄瓜基地全面升级,让“渭密春黄瓜”重回市场巅峰。
“科技让老产业焕发新生,今年我们已经申请项目,在村里建设一座自动化嫁接工厂,让嫁接苗价格低下来,实现嫁接苗全覆盖,我们有信心带富更多乡亲!”渭密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宝树对未来充满期待。
图为瓜农拿着嫁接苗到田间种植(曾露莹 摄)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bs/t197027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