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杧果“畸形病”在广西产区的发生流行
  • 发布单位:null
  • 2013-01-08 15:35:16
  • 浏览(20372)
  • 收藏
浏览字号:

杧果畸形病(Mango malformation disease), 又名簇生病,是世界性的杧果重要病害。该病害在国外各杧果产区发生日趋普遍, 为害日益严重, 受到极大关注。自1891年在印度首次发现杧果畸形病, 它曾给印度杧果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该病害在国内个别杧果产区已有发生,但在广西杧果产区目前还未见发生为害。该病发现至今已有110 多年历史, 国内外研究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但对其了解依然不完全, 目前也无有效防治措施。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危险性病害的分布、症状、病因、发生规律及其危险性作一简要介绍,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一. 分布与危害
  杧果畸形病在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埃及、南非、巴西、以色列、墨西哥、美国、苏丹、阿曼苏丹国、古巴、乌干达、委内瑞拉、斯威士兰、尼加拉瓜、萨尔瓦多、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家均有发生。
  吕延超等在2008年8月调查发现, 我国四川攀枝花和云南华坪杧果园有杧果畸形病的发生。2012年9月广西杧果创新团队到该产区考察,据当地相关人员反映,此病已成为影响该区域杧果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此病在我国其它杧果产区还未见报道。
  杧果畸形病是破坏性的杧果病害之一,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般单株受害程度50%~80%,严重者达100%。杧果畸形病在印度造成的最大的损失为86%。在南非有73%的杧果园受到侵染,其严重程度为1%~70%不等,总产量损失可达80%~90%。在埃及杧果主产区,畸形病发病率可达80%。据估计, 1998 年埃及因杧果畸形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500万美元。近年来,我国云南华坪、四川攀枝花杧果产区,个别果园的发生率也达到20~30%。
二. 症状
  杧果畸形病可分为营养器官畸形和花序畸形。前者多发生于幼苗上,成龄树上也常见。幼苗上的典型症状是植株顶端优势丧失,导致叶腋或顶芽膨大并产生大量嫩芽,丛生嫩枝呈束状生长。成龄树枝被感染后,营养芽也会萌发,并成束状生长呈扫帚状(故称丛枝病),最后干枯,但在下个生长季节会再度萌发,而且畸形芽常发生在被枝剪部位。被感染树枝花芽分化紊乱,常出现不正常开花着果现象,如挂果期长出花序,出芽期开花等。通常情况下,受感染的成龄果树常产生畸形花序,畸形花序几乎不能着果, 即使结果, 果实也不能正常发育;表现营养器官畸形的枝条将会产生畸形花序,花序整个或部分畸形膨大甚至呈盘状,花轴变短变粗,小花簇拥在一起,最后焦枯死亡。畸形花会保持绿色很长时间直到开花着果期结束。畸形花序偶尔会发生花变叶现象。(附部分症状图)
三. 病原(因)
  目前杧果畸形病的病因是由镰刀菌引起的观点,得到大部分研究者的认同。
四. 发病规律
  该病害的侵染模式为系统性侵染且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综合世界各产地的发病情况显示,气候显著影响病害的发生,在气候较温暖的地区,病害发病率低;季节变化特别是开花期的环境温度对病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明显影响。开花前环境温度较低的地区, 病害最为严重;春梢抽出的花穗上病害发生最为严重, 其次是夏梢和秋梢。
  致病菌的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有待研究证实,目前土传和气传等都有报道。树体接触、暴雨、冰雹、鸟类、昆虫和人为造成的机械损伤均会促进病害传播。嫁接在病害传播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带病接穗有助于该病害在新果园传播蔓延,带病苗木可能造成病害在各国、各省产区之间传播蔓延。
五. 防控建议
  针对杧果畸形病(又名簇生病)这一危险性病害,在我国金沙江干热河谷杧果种植区域(四川省攀枝花市和云南省华坪县)己成为影响当地杧果生产最主要因素之一,在而广西杧果主产区,至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此病害的发生,鉴于目前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是由镰刀菌引起,而镰刀菌引起的病害又特别难防控,为了广西杧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防控建议:
  1. 加强广西杧果产区对此病害的调查、监控和检疫,严禁从病区引进苗木和接穗。
  2. 加强对此病害危害性的宣传工作,提高种植户和相关技术人员对此病害的认识和识别能力,引导种植户勿从病区引进繁殖材料。
  3. 一旦在产区发现疑似病例,建议采取销毁处理措施,及时扑灭,严防病害传入和扩散蔓延。经检测鉴定确定有疫情点时,要根据外来有害生物管理办法,铲除疫情点一定范围的植株,以确保病害不会扩散蔓延,并达到根除目的。
  4. 加强对此病害研究的经费投入,为防控此病害提供技术保障。

植保所广西芒果创新团队专家莫贱友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