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韦本辉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弱感光型红薯新品种选育及其一年两(三)熟应用研究”项目, 3月29日在南宁通过了广西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和广西相关专家组成的成果鉴定委员会,认定该项目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该项目历时9年,取得的成果:
1.项目围绕适合广西及华南其它地区冬种春收(无霜区)、春种夏收及秋种冬收的一年两(三)熟育种目标,引进和筛选出红薯新品种(系)10个在生产上应用,其中桂引薯9号(心香)分别于4、6、9月收获测产,亩产分别为1872、1648、2306公斤。
2.项目杂交育成红薯新品种桂经薯1号和苗头新品系09-2等17个,其中有6个品系淀粉含量达26-30%。桂经薯1号生育期110天,区试亩产量2233.4公斤;经品质分析干物率35.2%,淀粉含量24.5%。
3.项目率先提出了红薯品种结薯有弱感光性的观点。
4.项目总结形成了冬、春小拱棚、大棚增温高效繁苗,冬种春收兼繁苗、春种夏收应市的生产模式,为我国4-6月红薯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利用自主发明的粉垄栽培技术在红薯上应用可增产20%以上。
5.项目研发的品种与技术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浙江客户4-6月从广西采购红薯鲜薯进行销售,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鉴定会由自治区科技厅农村处韦昌联副调研员主持,我院科技处张述宽处长、经作所严华兵副所长参加了会议。
经作所李艳英供稿/胡泊供图/严华兵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