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所科技人员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甘蔗种质创新相关文章
  • 发布单位:甘蔗研究所
  • 2023-11-07 17:10:17
  • 浏览(2025)
  • 收藏
浏览字号:

甘蔗是全球主要的食糖和能源作物,分别占蔗糖和生物乙醇的80%和40%。高产和高糖是甘蔗品种选育的重要目标。现阶段甘蔗育种家面临着亲本遗传基础狭窄的困境,在甘蔗育种中“复合杂交利用”是获得优良育种新材料的有效策略,甘蔗野生种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和其近缘种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ius (Retz.) Jesws.)具有极好的长势、宿根性和抗逆性,是甘蔗优异种质资源。甘蔗种质资源研究创新团队早期利用斑茅和割手密进行杂交创制获得斑茅割手密复合体,并通过育种手段在栽培种中引入野生种血缘,使甘蔗育种基因库增加具有生长旺、宿根性强、抗逆性强等有益基因,拓宽了甘蔗遗传基础,为选育突破性甘蔗新品种提供优异种质资源保障。

近期,甘蔗研究所种质资源创新团队以斑茅和割手密复合体创制的后代群体为材料完成了题为“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unravel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nd genes associated with yield-related traits in sugarcane”的研究论文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中科院1区top期刊,2023年IF:6.10)正式发表。

upfile

本研究以159份斑茅和割手密复合体后代为材料,对连续3年的产量(Y)、株高(SH)、茎径(SD)、单茎重(SSW)、有效茎(MS)、节间数(In)和锤度(BR)这7个与产量相关的性状进行评估,并对这些材料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genotype-by-sequencing,GBS),通过GWAS分析鉴定与这些产量性状关联的标记和候选基因。最终确定了12个与产量性状相关的稳定QTL,并筛选获得35个候选基因。本研究促进了甘蔗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机理的解析,发掘的出产量相关的候选基因,为进一步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提高甘蔗产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基因资源。

upfile

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张保青副研究员和黄玉新助理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黄东亮研究员和张革民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甘蔗所 黄玉新供稿/供图

一审一校:黄东亮

二审二校:薛臣艺

三审三校:陆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