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和农业生产一样,农业科研工作一定不能耽误农时。春天来了时间不等人,广西农科院的许多科研工作,已经悄然开始,尽管还有疫情,广西农科院科技人员“逆行”在田间地头,为的抓住时间不误季节,争取广西的农业有更好的发展。
水稻秧苗绿茵茵
你看,在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秧田里,绿油油的秧苗整整齐齐排好了队,犹如出征前的战士。 有的试验田已经插植完毕,有的秧苗正在准备移栽。
远处已揭开保温薄膜的秧苗正在练苗,就是要让它们能够抵御较低的温度,再过几天,这些育种的秧苗就要移栽到试验大田里去了。近处是后来播种的,还在保温床里生长几天。
这是2020年3月14日,已经插植好了的一块杂交水稻新品种制种试验田,你们看到的是父本行。那空着的是等母本秧苗长大后,再移栽的地方。奇怪吗,水稻还要这样种植?
水稻所研究员石瑜敏正在田间检查秧苗的生长情况, 要保证培养健壮的秧苗啊。
作物换代忙不赢
春天到了,万物生长的季节开始了,也是许多农作物更新换代的时候, 有的是人们出来帮它们换代,比如水稻,我们播种、催芽、育秧、插田,然后成长到收获。 而有的作物就要它们自己来完成。
比如说甘蔗,甘蔗栽培分为宿根蔗和新植蔗两种,宿根蔗是收获一季后让它长出再生,成为新的蔗苗。新植蔗是用一段段的甘蔗,种到土里,让它长出蔗苗。
这是2020年3月14日,长出了再生蔗苗的《桂糖甘蔗新品种(系)展示示范》圃,它第一次种植时间是2019年1月27日(下种日期),用的是一段段的种蔗。
这是2018年12月22日拍到的同一块试验田,同一个展示示范圃的前一次周期种植。
再看看更新换代的香蕉吧。 可以由人们帮它,重新种植新培育的香蕉苗。也可以留下它自己长出来的侧苗,让这些侧苗中最强壮的作为“接班人”,继续香蕉的生产。
大家注意看啊,右边那一行,很高一株一株的香蕉树,每棵绿色香蕉树的旁边有一棵高许多的老香蕉树桩,它们是前一个季节结了香蕉,立了功的香蕉母树,现在,它们要“退休”了,不过它们还在为它们的孩子提供营养,最后要被砍掉,下次结香蕉的任务就交给它身旁的孩子了。
左边这一行矮矮的几乎贴着地面的,是新种的香蕉苗,就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新苗子。以后它们长大了,也要经过 “带孩子”的过程。香蕉一般“带孩子”2-3次,就要种植新的苗子,这样才能一直保持高产少生病。
下面看看广西大面积种植的沃柑,它就有这种本事,金黄的果实还在树上挂着,它上面的嫩枝又开满了白色的小花,结出了小的沃柑。当然摘除成熟的果子,有利于新的小果子的成长。
肥料当家作保证
老农们都知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所有的农作物的生长,要得到好的收成,都是需要施肥的啊。广西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原来的土肥所)的科学家们,就是研究这个的。 庄稼可以施用化肥,但是也可以施用农家肥、有机肥。 农家肥大多是利用农业剩余物,即秸秆类,还有农产品加工后的废料等。
这是科研人员正在做的秸秆类农业剩余物堆肥试验,发酵后的农业剩余物,是很好的肥料。
看看,这是不同的绿肥试验,这么多彩色的牌子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有从事这项实验的科研人员知道。我们不需要知道他们是谁,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他们为的是谁---- 就是人民。
这位阿姨蹲在地上,小心地给钵子里的每一棵植株挂上标牌,是一件细致的工作,不能搞错,还不能伤着钵子里的苗苗,她像不像一个戴着口罩的特护人员?
广西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一直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当今疫情还没解除的时候,他们到田间地头,到实验室,到扶贫第一线的农村,为广西农业生产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他们的论文,也会像广西农科院试验圃里正在盛开的格桑花一样美丽动人。
院老科协成员 毛昌祥供稿/供图 潘海江审核
责任编辑:薛臣艺